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太原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细则

时间:2024-06-25 14:12:2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43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太原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细则

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细则的通知

并政发〔2004〕30号
2004年10月15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局、办,各直属机构:
  《太原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细则》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太原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细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山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条例》、《试行办法》及本细则的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三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市的工伤保险工作。市辖清徐、阳曲、娄烦县及古交市(以下称三县一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市统一规定,做好本辖区内的工伤保险工作;市及三县一市设立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第四条 工伤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工伤保险基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五条 建立工伤保险储备金,用于统筹地区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工伤保险储备金按当年基金征缴总额的20%提取。需要动用储备金时,经办机构应当向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审查提出意见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储备金不足支付时,由市人民政府垫付。
  第六条 本市工伤保险三类行业的基准费率分别确定为:一类行业为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6%;二类行业为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1.2%;三类行业为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4%。在基准费率的基础上,经办机构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因素,一至三年浮动一次缴费费率,具体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卫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少报职工人数,未给部分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未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应当补缴工伤保险费。
  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发生工
  伤或者职工在用人单位欠缴工伤保险费期间发生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按照《条例》、《试行办法》和本细则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标准向工伤职工支付费用,工伤保险基金不予补支。
  用人单位未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欠缴前已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职工保险待遇的,欠缴期间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补缴后工伤保险基金予以补支。
  第八条 用人单位少报职工工资,未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造成工伤职工应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降低的,差额部分由用人单位补足。用人单位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后,重新核定工伤保险待遇。重新核定前工伤保险待遇的差额,工伤保险基金不予补支。
  第九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用人单位应向有管辖权的市或三县一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特殊情况,期限内不能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书面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50日。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的,此期间发生的符合《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
  第十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有管辖权的市或三县一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时,应当填报工伤认定申请表,并附职工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提交职工受伤害或患职业病时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以及医疗机构出具的职工受伤害时初诊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鉴定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分别提交相应证据:
  (一)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提交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复印件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查询证明;
  (二)职工死亡的,提交死亡证明;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提交事故的相关证据材料;
  (四)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的证明或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其他有效证明。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证明或其他证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认定因工死亡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结论;
  (六)在上下班途中(或非上下班途中但符合本条第三项情形),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定书或其他有效证明;
  (七)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突发疾病时目击证人的证明材料及医疗机构的抢救证明;
  (八)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提交民政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的证明;
  (九)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及医疗机构对旧伤复发的诊断证明。
  第十二条 市或三县一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申请材料不完整的,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证的全部材料。申请人在30日内补证全部材料的,应当受理。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或者未给工伤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工伤职工的工伤认定调查核实费用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十四条 工伤认定申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一)自事故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超过一年提出申请的;
  (二)受伤害人员是用人单位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的;
  (三)属于《条例》第六十三条、《试行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情形的。
  对不予受理的工伤认定申请,市或三县一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五条 市或三县一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职工或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持相反意见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举证责任,并在接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证通知后15日内提交证据。在规定时限内未提交证据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第十六条 市或三县一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在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送达认定申请人以及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用人单位,同时抄送经办机构。三县一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后,应及时报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除工亡职工外,应当核发《职工工伤证》,《职工工伤证》由工伤职工本人保管,用人单位不得扣留。
  第十七条 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或者停工留薪期内治愈的,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应当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填写《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并提交工伤认定决定、《职工工伤证》、职工工伤医疗的诊断证明书、检查结果、诊疗病历等资料。工伤职工认为工伤直接导致其他疾病的,还应当提交工伤医疗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
  三县一市辖区内用人单位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向所在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前款规定的资料要求受理后报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
  第十八条 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鉴定结论。
  鉴定涉及医疗卫生专业较多、情况复杂的,鉴定期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
  鉴定过程中,专家组认为需要做进一步检查的,可以要求工伤职工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检查。检查时间不计算在劳动能力鉴定期限内。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对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不服的,应当在收到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并书面说明原因;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申请劳动能力再次鉴定或复查鉴定的鉴定结论与原鉴定结论一致的,鉴定费用由申请人承担。
  劳动能力复查鉴定适用劳动能力鉴定程序。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向经办机构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应当填写工伤保险待遇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伤认定结论;
  (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三)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前12个月的缴费工资证明。
  申请因工死亡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的,应当提供前款第(一)、(三)项规定的材料及被供养人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被供养人经济状况证明。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分别提交相应材料:
  (一)被供养人属于孤寡老人、孤儿的,提交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证明;
  (二)被供养人属于养父母、养子女的,提交公证书;
  (三)被供养人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提交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第二十一条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就业需要安装、配置辅助器具的,应当由工伤医疗机构提出建议,经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到依据《条例》第四十五条签订服务协议的工伤辅助器具配置机构安装、配置。辅助器具安装、配置结算的具体规定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二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复查认定,工伤职工伤残等级、生活自理障碍等级发生变化的,自作出鉴定结论次月起,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相应调整。
  第二十三条 领取工伤保险待遇的人员丧失享受条件的,用人单位或社会保障事务所应当及时告知经办机构。
  第二十四条 在非法用工单位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用人单位使用童工并致伤残,拒不支付一次性赔偿的,伤残职工或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伤残童工或者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举报。经查证属实的,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在参加工伤保险社会统筹之前发生的职工工伤,其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按有关规定负担。
  第二十六条 本细则未作规定,但国家、本省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七条 本细则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审计署、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公布第二批取消的各种基金(附加收费)项目的通知

财政部等


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审计署、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公布第二批取消的各种基金(附加收费)项目的通知
财政部等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中发〔1997〕14号,以下简称《决定》),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经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审核批准,并请示国务院领导同意,决定公布第二批取消的各种基金(包括附加、收
费,下同)项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批公布取消的各种基金项目,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未按国家规定报经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越权设立或不合理应予以取消的各种基金,共计147项(具体项目详见附件)。
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公布取消的各种基金项目应立即停止执行。其他地区和部门已出台的项目与本通知公布取消的各种基金项目相类似的,亦一律参照本通知规定予以取消。
二、请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的要求,对本通知公布取消的各种基金项目坚决予以取消,逐项进行落实,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执行或变相拒绝执行。取消各种基金项目后,有关事业出现的资金缺口等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应予妥善解决和处理。对已取消的各种
基金项目,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有权拒交。
三、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减轻企业负担办事机构要组织专门力量对取消的各种基金项目进行重点检查。对不按规定取消和停止执行的,其非法所得一律没收上缴中央财政,同时,要按规定追究有关地方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四、今后,各地区、各部门申请设立各种基金,必须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的规定,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批,重要的报国务院审批。未经国务院或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批准,一律不得设立各种基金。
附件:第二批取消的各种基金(附加、收费)项目

附件:

第二批取消的各种基金
(附加、收费)项目
---------------------------------------
| 项目名称 | 征收依据
----|-------------|--------------------
| 一、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 |
----|-------------|--------------------
1. |盐业生产发展基金 |价轻字(89)805号
----|-------------|--------------------
2. |黄金开发基金 |黄计工(89)282号
----|-------------|--------------------
3. |煤矿维持简单再生产基金 |煤财字(85)12号
----|-------------|--------------------
4. |房地产与建筑教育基金 |建教(94)20号
----|-------------|--------------------
5. |广电部教育基金 |广发教字(94)547号
----|-------------|--------------------
6. |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基金 |计办资源(88)148号
----|-------------|--------------------
7. |中药材开发基金 |医药联材字(83)327号
----|-------------|--------------------
8. |科教基金 |交财字(87)828号
----|-------------|--------------------
|二、省级政府及其各部门批准|
----|-------------|--------------------
9. |特种消费行为附加费 |京政(92)17号令
----|-------------|--------------------
10. |技术市场发展金 |京政(90)第38号令
----|-------------|--------------------

11. |建材发展补充基金 |京政发(89)61号
----|-------------|--------------------
12. |广告教育事业发展费 |津政发(94)56号
----|-------------|--------------------
13. |外地施工队伍附加 |津财预(88)44号
----|-------------|--------------------
14. |煤气生产发展基金 |津财企一(90)130号
----|-------------|--------------------
15. |煤气初装费 |津价重字(91)160号
----|-------------|--------------------
16. |城建教育奖励基金 |津建教字(90)605号
----|-------------|--------------------
17. |黄金生产发展基金 |冀政(94)83号
----|-------------|--------------------
18. |消防设施配套费 |冀财综字(96)17号
----|-------------|--------------------
19. |化肥冬储基金 |冀化工字(89)15号
----|-------------|--------------------
20. |外贸调节基金 |晋政发(91)54号
----|-------------|--------------------
21. |城市客运交通附加费 |晋建客(93)84号
----|-------------|--------------------
22. |劳动保险调节基金 |内建施字(93)550号
---------------------------------------

续表
---------------------------------------
| 项目名称 | 征收依据
----|-------------|--------------------
23.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管理基金 |内建施字(94)11号
----|-------------|--------------------
24. |民用航空旅客运输附加费 |辽政发(93)51号
----|-------------|--------------------
25. |水路客货运输附加费 |辽政发(92)74号
----|-------------|--------------------
26. |建设事业科技发展基金 |辽建发(90)100号
----|-------------|--------------------
27. |城市道桥建设基金 |吉省价收函字(95)19号
----|-------------|--------------------
28. |黄金发展基金 |吉政发(95)33号
----|-------------|--------------------
29. |育苇基金 |吉价字(94)63号
----|-------------|--------------------
30. |吉热一期改造建设基金 |吉省价明电(94)14号
----|-------------|--------------------
31. |松花江三湖保护治理基金 |吉价(94)重字1号
----|-------------|--------------------
32. |盐业价格调节基金 |吉省价农字(93)8号
----|-------------|--------------------
33. |电力重点工程建设资金 |黑政发(91)92号
----|-------------|--------------------

34. |煤矿机械化和科技发展基金 |黑政发(90)63号
----|-------------|--------------------
35. |调整趸售折扣资金 |黑财综字(87)69号
----|-------------|--------------------
36. |机动车道桥建设增容费 |黑财综字(94)137号
----|-------------|--------------------
37. |水电建设资金 |黑计工(93)803号
----|-------------|--------------------
38. |排水增容费 |沪政发(87)70号
----|-------------|--------------------
39. |特种消费行为附加 |沪府办(87)142号
----|-------------|--------------------
40. |外地施工企业调节金 |沪府办(91)104号
----|-------------|--------------------
41. |扶贫通电资金 |苏政发(94)46号
----|-------------|--------------------
42. |技术进步基金 |苏政复(88)57号
----|-------------|--------------------
43. |越江通道建设资金 |苏政发(91)148号
----|-------------|--------------------
44. |镇江高速公路建设基金 |苏财综(94)214号
----|-------------|--------------------
45. |苏州地方交通建设基金 |苏财综(94)210号
----|-------------|--------------------
46. |宜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金 |苏财综(94)217号
---------------------------------------

续表
---------------------------------------
| 项目名称 | 征收依据
----|-------------|--------------------
47. |无锡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基金|苏财综(94)217号
----|-------------|--------------------
48. |常州女工生养基金 |苏财综(94)215号
----|-------------|--------------------
49. |常州地方事业建设附加 |苏财综(94)215号
----|-------------|--------------------
50. |常州火车站改建工程资金 |苏财综(94)215号
----|-------------|--------------------
51. |武进县交通建设基金 |苏财综(94)215号
----|-------------|--------------------
52. |海安农业发展基金 |苏财综(94)219号
----|-------------|--------------------
53. |海安黑色路面工程基金 |苏财综(94)219号
----|-------------|--------------------
54. |扬州基本建设附加费 |苏财综(94)216号
----|-------------|--------------------
55. |兴化市公路建设资金 |苏财综(94)216号
----|-------------|--------------------
56. |淮阴新增车辆附加费 |苏财综(94)212号
----|-------------|--------------------
57. |盐城交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 |苏财综(94)220号
----|-------------|--------------------

58. |造地专项基金 |浙政发(93)251号
----|-------------|--------------------
59. |高速公路建设基金 |浙政办(90)1号
----|-------------|--------------------
60. |小水电建设基金 |浙水政(95)100号
----|-------------|--------------------
61. |农电调节基金 |皖政发(92)20号
----|-------------|--------------------
62. |房地产开发科技发展基金 |皖政发(92)82号
----|-------------|--------------------
63. |水运货物附加费 |皖交财(92)156号
----|-------------|--------------------
64. |煤炭开发基金 |闽政(87)综372号
----|-------------|--------------------
65. |以电养电基金 |闽政(91)综250号
----|-------------|--------------------
66. |石油设施还贷基金 |闽政(90)办46号
----|-------------|--------------------
67. |土地开发公路建设配套费 |闽政(92)综338号
----|-------------|--------------------
68. |地方水电建设基金 |闽政(91)综250号
----|-------------|--------------------
69. |税源发展基金 |闽财税(93)108号
----|-------------|--------------------
70. |电价调节基金 |闽政(88)综65号
---------------------------------------

续表
---------------------------------------
| 项目名称 | 征收依据
----|-------------|--------------------
71. |建设用地附加费 |赣府令(94)39号
----|-------------|--------------------
72. |煤炭开发基金 |赣府发(91)40号
----|-------------|--------------------
73. |电网改造基金 |赣府发(87)22号
----|-------------|--------------------
74. |电费附加 |赣财工字(79)7号
----|-------------|--------------------
75. |小水电建设基金 |赣府厅发(89)86号
----|-------------|--------------------
76. |消防装备建设费 |赣府发(96)73号
----|-------------|--------------------
77. |机动车辆附加费 |赣价费字(90)162号
----|-------------|--------------------
78. |水产开发基金 |鲁政发(88)94号
----|-------------|--------------------
79. |尿素调节基金 |鲁政发(84)17号
----|-------------|--------------------
80. |用电附加费 |鲁政发(93)24号
----|-------------|--------------------
81. |科技发展基金 |(88)鲁科计字第54号
----|-------------|--------------------

82. |水泥价格调节基金 |鲁建材计字(92)141号
----|-------------|--------------------
83. |出口商品开发基金 |鲁经贸财(93)23号
----|-------------|--------------------
84. |海外企业发展基金 |鲁经贸财字(92)84号
----|-------------|--------------------
85. |文化艺术发展基金 |豫政(93)17号
----|-------------|--------------------
86. |黄金生产发展基金 |豫政(94)44号
----|-------------|--------------------
87. |铝土和耐火粘土资源开发基金|豫政(90)90号
----|-------------|--------------------
88. |科学事业发展基金 |鄂政发(86)124号
----|-------------|--------------------
89. |农话新技术开发费 |鄂财工发(90)464号
----|-------------|--------------------
90. |物资企业风险基金 |鄂财工发(91)676号
----|-------------|--------------------
91. |磷矿石资源开发基金 |鄂财工发(90)478号
----|-------------|--------------------
92. |水路货物附加费 |鄂交财(91)217号
----|-------------|--------------------
93. |水路客运附加费 |鄂价重字(94)31号
----|-------------|--------------------
94. |化工安全奖励基金 |鄂石化安(87)16号
---------------------------------------

续表
---------------------------------------
| 项目名称 | 征收依据
----|-------------|--------------------
95. |邮政建设开发费 |鄂物价(92)265号
----|-------------|--------------------
96. |经营风险基金 |鄂一轻(91)财价字第31号
----|-------------|--------------------
97. |(地方)电影资金 |鄂文电(91)143号
----|-------------|--------------------
98. |建设基金 |(94)湘价费字307号
----|-------------|--------------------
99. |水价调节基金 |(94)湘价费字307号
----|-------------|--------------------
100.|煤炭安全基金 |湘价费字(94)4号
----|-------------|--------------------
101.|国营林价基金 |湘林计(91)65号
----|-------------|--------------------
102.|旅游景点发展专用资金 |粤府(94)63号
----|-------------|--------------------
103.|文化发展专用资金 |粤办函(91)571号
----|-------------|--------------------
104.|广东省农村卫生基金 |粤办函(92)278号
----|-------------|--------------------
105.|合作事业基金 |(83)粤二轻企字99号
----|-------------|--------------------

106.|旅游建设发展基金 |粤旅业(88)162号、290号
----|-------------|--------------------
107.|农用电话初装费 |粤价重字(87)231号
----|-------------|--------------------
108.|统配化肥经营费用基金 |粤价重字(91)337号
----|-------------|--------------------
109.|电力价格调节基金 |粤价重字(93)391号
----|-------------|--------------------
110.|课本价格调节基金 |粤新出办字(89)102号
----|-------------|--------------------
111.|水果发展基金 |桂发(86)20号
----|-------------|--------------------
112.|农机化发展基金 |桂财农事字(89)第108号、
| |桂农机办财字(89)第28号
----|-------------|--------------------
113.|供水建设附加费 |桂建城字(93)14号
----|-------------|--------------------
114.|盐业价格调节基金 |桂价轻字(92)271号
----|-------------|--------------------
115.|农话初装基金 |桂价重字(91)53号
----|-------------|--------------------
116.|课本价格调节基金 |桂价轻字(92)78号
----|-------------|--------------------
117.|石油价格调节基金 |桂价重字(92)187号
---------------------------------------

续表
---------------------------------------
| 项目名称 | 征收依据
----|-------------|--------------------
118.|盐业价格调节基金 |琼价1992年6月9日明电
----|-------------|--------------------
119.|农机化发展基金 |云政发(90)98号
----|-------------|--------------------
120.|地方煤炭基本建设基金 |云政发(92)268号
----|-------------|--------------------
121.|营业性高消费文化娱乐附加费|云发(94)6号
----|-------------|--------------------
122.|食用盐调价价差资金 |云价函字(96)17号
----|-------------|--------------------
123.|盐业价格调节基金 |云价工发(94)144号
----|-------------|--------------------
124.|电力还贷基金 |云价工发(94)28号
----|-------------|--------------------
125.|农机化发展基金 |黔府发(91)25号
----|-------------|--------------------
126.|电网延伸建设基金 |黔府函(93)2号
----|-------------|--------------------
127.|农话附加费 |黔府(90)专议123号
----|-------------|--------------------
128.|设计行业基金 |黔城设通(88)65号
----|-------------|--------------------

129.|地方重点建设基金 |川府发(90)11号
----|-------------|--------------------
130.|旅游发展基金 |川府发(93)29号
----|-------------|--------------------
131.|烤烟风险基金 |川府发(96)57号
----|-------------|--------------------
132.|企业扶持基金 |川办发(85)49号
----|-------------|--------------------
133.|森工基本建设基金 |川办发(85)49号
----|-------------|--------------------
134.|转户安置资金 |川办发(89)49号
----|-------------|--------------------
135.|农电大修基金 |川价字(91)158号
----|-------------|--------------------
136.|蚕种改良费 |川价字(94)124号
----|-------------|--------------------
137.|(电力)价差费 |川价字重(96)58号
----|-------------|--------------------
138.|地方水电发展基金 |陕价重发(91)170号
----|-------------|--------------------
139.|城市道路设施建设附加费 |陕价发(93)88号
----|-------------|--------------------
140.|地方电力建设基金 |甘价工(94)161号
----|-------------|--------------------
141.|市话浮动建设基金 |宁邮局字(88)202号
---------------------------------------

续表
---------------------------------------
| 项目名称 | 征收依据
----|-------------|--------------------
142.|消防基金 |新财文字(92)14号
----|-------------|--------------------
143.|农话建设费 |新价非字(92)24号、(96)103号
----|-------------|--------------------
144.|灭火基金 |新价重字(92)73号
----|-------------|--------------------
145.|电力建设前期工作费 |新价重字(92)115号
----|-------------|--------------------
146.|玛电还贷加价 |新价重字(91)42号
----|-------------|--------------------
147.|以棉补农资基金 |新供联财字(94)238号
---------------------------------------



1998年5月28日

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

民政部


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


(2000年4月6日部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救灾捐赠活动,加强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保护捐赠人、救灾捐赠受赠人和灾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发生自然灾害时,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捐赠财产,用于支援灾区、帮助灾民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救灾捐赠受赠人包括: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二)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认定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社会团体。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条 救灾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
第五条 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范围:
(一)解决灾民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
(二)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
(三)灾民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
(四)捐赠人指定的与救灾直接相关的用途;
(五)其他直接用于救灾方面的必要开支。
第六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全国救灾捐赠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捐赠工作。
第七条 在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情况下,国务院民政部门组织开展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实施。
在本行政区域发生较大自然灾害情况下,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捐赠活动,但不得跨区域开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组织救灾捐赠工作,各系统、各部门只能在本系统、本单位内组织救灾捐赠活动。
第八条 对于在救灾捐赠中有突出贡献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予以表彰。对捐赠人进行公开表彰,应当事先征求捐赠人的意见。

第二章 接受捐赠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受救灾捐赠款物,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指定专门机构或者设立临时机构组织实施。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受县(县级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委托,可以组织代收本行政区域内村民、居民及驻在单位的救灾捐赠款物。
第十条 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向社会公布其名称、地址、银行账号等。
第十一条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捐赠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其自产或者外购商品的,应当提供相应的发票及证明物品质量的资料。
第十二条 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救灾捐赠款物时,应当确认银行票据,当面清点现金,验收物资。
捐赠人所捐款物不能当场兑现的,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与捐赠人签订载明捐赠款物种类、质量、数量和兑现时间等内容的捐赠协议。
捐赠人捐赠的药品、生物化学制品应当符合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 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救灾捐赠款物后,应当向捐赠人出具凭证。
第十四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救灾捐赠接受凭证格式,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制作。
第十五条 救灾捐赠情况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境外救灾捐赠
第十六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对境外通报灾情,表明接受境外救灾捐赠的态度,确定受援区域。
未经国务院民政部门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境外通报灾情或者呼吁救灾援助,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七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境外对中央政府的救灾捐赠。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境外对地方政府的救灾捐赠。
经认定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可以接受境外救灾捐赠,但应当报民政部门备案。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 救灾捐赠受赠人接受的外汇救灾捐赠款应当全部结售给指定的外汇银行。
第十九条 境外救灾捐赠物资的检验、检疫、免税和进境,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对免税进口的救灾捐赠物资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让、出售、出租或者移作他用。

第四章 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和使用
第二十一条 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对救灾捐赠款指定账户,专项管理;对救灾捐赠物资建立分类登记表册。
第二十二条 经认定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接受救灾捐赠款物的情况应当报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负责统计汇总、制定分配方案,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条 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组织开展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将接受的救灾捐赠款逐级上划,将接受的救灾捐赠物资清单分批逐级上报,由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分配、调拨。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开展救助本行政区域灾区的救灾捐赠活动,接受的救灾捐赠款物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分配、调拨,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调拨的救灾捐赠物资,属境外捐赠的,其运抵口岸后的运输等费用由受援地区负担;属境内捐赠的,由捐赠方负担。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调拨的救灾捐赠物资,运输、临时仓储等费用由地方同级财政负担。
第二十六条 救灾捐赠款物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灾情和灾区实际需求,统筹平衡,统一调拨分配。
对捐赠人指定救灾捐赠款物用途或者受援地区的,应当按照捐赠人意愿使用。在捐赠款物过于集中同一地方的情况下,经捐赠人同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调剂分配。
发放救灾捐赠款物时,应当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等程序,做到账目清楚,手续完备、制度健全,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会同监察、审计等部门及时对救灾捐赠款物的使用发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捐赠人有权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查询救灾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捐赠人的查询,救灾捐赠受赠人应当如实答复。
第二十七条 对灾区不适用的境内救灾捐赠物资,经捐赠人书面同意,报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后可以变卖。
变卖救灾捐赠物资应当由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变卖救灾捐赠物资所得款必须作为救灾捐赠款管理、使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八条 可重复使用的救灾捐赠物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回收、妥善保管,作为地方救灾物资储备。
第二十九条 救灾捐赠物的接受及分配、使用情况应当按照国务院民政部门规定的统计标准进行统计,并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条 开展义演、义赛等救灾募捐活动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